法学专业课程总体上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。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、通识课程、专业课程;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和实训课、专业实习、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(设计)。法学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左右,其中实践教学课程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%。
课程设置
理论教学课程
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专业应按照相关规定,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。
通识类课程
应根据法学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,设置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学分。通识课程应当涵盖外语、体育、计算机课程,并从人文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等方面均衡设置。
专业课程
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采取“1+10+X”分类设置模式。“1”指“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”课程。“10”指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10门专业必修课,包括:法理学、宪法学、中国法律史、刑法、民法、刑事诉讼法、民事诉讼法、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、国际法和法律职业伦理。“X” 指各院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其他专业必修课,包括:经济法、知识产权法、商法、国际私法、国际经济法、环境资源法、劳动与社会保障法、证据法和财税法,“X”选择设置门数原则上不低于5门。
法学专业可根据自身培养目标与特色,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学分。
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续关系,并形成课程模块(课程组)供学生选择性修读。各专业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。鼓励开发跨学科、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与创新创业类课程。
实践教学
法学专业应注重强化实践教学。在理论教学课程中应设置实践教学环节,改革教学方法,强化案例教学,增加理论教学中模拟训练和法律方法训练环节,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。
实验、实训和专业实习
法学专业应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,利用模拟法庭、法律诊所、专业实验室、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,独立设置实验、实训课程,组织专业实习,开展创新创业教育。实验、实训和专业实习课程应当制定教学大纲,明确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,明确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时分配。专业实习时长不得低于10周。
社会实践
应根据法学专业实际需要,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,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,培养其社会责任感,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。社会实践时长不得低于4周。
毕业论文(设计)
法学专业毕业论文(设计)可采取学术论文、案例分析、毕业设计、调研报告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。论文选题应加强问题导向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,结合社会实践以及经济、社会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,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(设计)的撰写。毕业论文(设计)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。毕业论文(设计)的撰写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。
各专业应为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(设计)指导教师。毕业论文(设计)指导教师由本专业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,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。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论文(设计)在选题、开题、撰写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检查,强化学术规范。
法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:
律师事务所:法学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,担任诉讼律师或非诉讼律师,负责代理客户的法律事务,包括案件调查、法律咨询、起草合同和法律文件等
公务员: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,进入政府机关工作,从事法官、检察官、法律顾问等职位
公司法务人员:在企业中担任法务人员,负责处理企业的法律事务,起草和审查合同,协调处理劳务纠纷等
会计师和证券业从业人员:在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公司工作,处理相关的法律事务
审计师等财会人员:在审计公司工作,负责审计相关的法律事务
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率情况:
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在70%至80%之间浮动,虽然传统观念认为法学专业毕业生会从事法官、检察官等高社会地位和高收入的工作,但实际上这些工作对院校背景或学历水平要求较高。大多数法学毕业生会选择进入律师事务所、企业法务部门或成为公务员等。